7月16日凌晨,大马士革南部突然传来剧烈爆炸声。以色列空军出动多架战机,低空突防,精准打击叙利亚临时政府核心区域。包括“总统府”、国防部、总参谋部在内的多栋关键建筑被导弹摧毁,朱拉尼的权力中枢瞬间化为废墟。
叙政府紧急发布声明,指责以色列严重违反国际法,并要求联合国安理会采取行动。但在这场突袭背后,局势更加复杂。此前,7月12日,叙南部苏韦达省爆发冲突,一名德鲁兹商人在公路上被贝都因部落扣押,德鲁兹民兵试图交涉未果,最终引发枪战。德鲁兹人与贝都因人之间的旧怨再次点燃了这片敏感地带的火药桶。
局势迅速升级,叙临时政府宣布介入“恢复秩序”,派遣国防部与内务部的部队进入苏韦达省。军队刚一进城,当地德鲁兹派高层立即否认曾发出邀请,并拒绝政府军介入。武装对峙迅速转化为巷战,苏韦达市陷入混乱。
就在混战最激烈的时候,以色列突然空袭,首次打击目标是驻扎在苏韦达的政府军部队与装备仓库。几辆坦克和弹药库被炸毁,场面失控。朱拉尼政府选择退让,宣布停火,军队撤出,只留部分警力维护秩序。
表面上看,冲突暂时降温,但短暂的平静仅维持了数小时。16日凌晨,叙军与德鲁兹民兵再度开火,苏韦达再陷火海。德鲁兹高层随即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,请求干预。中东地区的“国际社会”往往指的是以色列。以色列这次没有犹豫,直接升级打击,目标直指大马士革。
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随后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,“对大马士革的警告已经结束”,“下一步是痛苦的打击”。随即,以军战机对叙利亚临时政府的权力中心发动了前所未有的空袭。不仅总统府,还包括国防部、总参谋部甚至安全通信枢纽也被炸毁。爆炸导致至少3人死亡、30多人受伤,朱拉尼政府的高层调度系统一度瘫痪。
这场突袭的背后,以色列争夺的是整个叙利亚南部的战略控制权。以色列早就提出,苏韦达、德拉、库奈特拉三省应实现“非军事化”,即不准叙政府插手。这三省是连接黎巴嫩、约旦与戈兰高地的关键节点。一旦叙政府重新掌控这里,以色列在戈兰高地的安全屏障将大打折扣。
朱拉尼试图用“恢复秩序”的方式介入苏韦达,触动了以色列敏感的神经。在以色列眼中,这不仅是军事上的“越界”,更是政治上的挑衅。内塔尼亚胡目前深陷国内腐败指控,正处于司法听证会阶段。袭击发生当日,他以“国家安全事务”为由提前离席,几小时后大马士革上空就响起战机轰鸣。
叙利亚临时政府这几年在西方关系上动作频频,朱拉尼甚至考虑加入《亚伯拉罕协议》,与以色列“正常化”关系。他放弃对戈兰高地的主权主张,试图换取国际地位与经济支持。但以色列的态度明确,朱拉尼的“亲和”姿态并非保障,而是证明他更容易被打压。这次空袭是一次赤裸裸的警告,告诉他谁才是南部土地的真正主导者。
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展开后,叙利亚国内局势急剧恶化。总统府被炸让民众信心崩溃,多个地方武装趁机扩张势力,甚至有库尔德武装开始恢复北部地区的武装巡逻。来自阿勒颇、哈马的什叶派武装也要求“独立调度”,政府的控制力正在迅速流失。叙利亚西部的港口城市塔尔图斯被传是朱拉尼下一步“迁都”的选择,多个政府部门正悄然向西转移。
国际社会的反应依旧熟悉。美国表态“密切关注”,但未对以色列的行为作出实质性谴责。联合国发出“呼吁克制”的声明,但行动依旧缺位。俄罗斯与伊朗表达“支持叙利亚”,但并未提出任何军事干预建议。土耳其方面则保持高度戒备,边境部署有所加强。沙特、阿联酋等国则开始推动“对话机制重启”,暗示希望叙利亚局势不要失控。
以色列没有停手的意思,北部戈兰高地一线的军备调动仍在进行。多辆坦克进入前沿地带,防空系统进入一级战备,空军持续保持巡航状态。朱拉尼虽未在袭击中受伤,但其政权的合法性与稳定性已被严重削弱。总统府的倒塌不仅是建筑意义上的崩溃,更是政治象征上的崩盘。
这场空袭是一记重锤,打向的是中东“后阿萨德时代”的新权力结构。叙利亚本就四分五裂,如今再添一道深裂缝。从北部的土耳其支持派,到中部的库尔德力量,再到南部的德鲁兹人和以色列插手,朱拉尼这个“过渡总统”似乎注定无法真正过渡。以色列这场突袭不是偶发事件,而是一场地缘重塑的开场哨。朱拉尼的“总统府”被炸,只是第一步,接下来,中东的棋局恐怕要重新洗牌。
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