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光编辑部 | 日灼
电影应该相似音乐多过小说。
本周末,追光动画新片《聊斋:兰若寺》亮相大银幕。
这部改编自《聊斋志异》的动画电影,再次印证了这个拥有300年历史的文学IP在当代银幕上的不朽魅力。
郭沫若曾评价《聊斋》: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,刺贪刺虐入骨三分。”精准道出了这部古典志怪小说超越时代的价值——它不仅是奇幻故事的宝库,更是洞察人性的镜子。
《聊斋志异》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,通过人间与妖、仙、鬼怪的交织故事,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道德观念。
相较于章回体小说《西游记》的荡气回肠,同样构建了横跨三界世界观的《聊斋志异》,则是短篇小说集的形式。书中收录的了491篇志怪故事,篇幅不长,故事起承转合却很完整,影视改编起来也可大做文章。据统计,相关影视作品已超过150部,数量超越《西游记》的改编作品。
展开剩余89%《聊斋:兰若寺》巧妙地采用短片集形式呈现,既忠实于原著的单元剧特色,又通过现代化演绎赋予新意。值此影片热映之际,让我们一同回顾"聊斋宇宙"的百年银幕历程。
初探“聊斋宇宙”,奠定东方美学基调
中国电影诞生不久,“武侠片”鼻祖导演任彭年就盯上了《聊斋志异》。1922年的《清虚梦》改编了原作中“崂山道士”的故事,成为第一部“聊斋宇宙”电影。
民国年间,各路电影公司也拍摄了过几部“聊斋”电影,但受到大环境和技术条件制约,大多没有引起什么反响。
老版《倩女幽魂》
真正第一部堪称经典的《聊斋》电影,是李翰祥1960年拍摄的《倩女幽魂》。影片改编自《聊斋志异》中“聂小倩”一篇,用工笔画式的美术风格还原了东方古典美学意境,布景、道具极其考究。
“聂小倩”的故事随着后世的多次演绎,相信大家已经很熟悉了,而最早为这则故事影视化定调的,正是本片。影片简化了宁采臣与聂小倩后续的结局,突出表现了小倩如何用琴声引诱宁采臣、宁采臣如何发现小倩是鬼等原创情节,故事呈现更具戏剧化。
当时戛纳电影节选片人皮埃尔·里斯安恰巧看到了本片,十分喜欢,于是将它带到欧洲,《倩女幽魂》得以成为首部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。聊斋的故事也走出国门,通过影像被世界熟知。
《倩女幽魂》的成功,也掀起了香港电影公司拍摄《聊斋志异》的热潮,随后如法炮制了《湖山盟》《聊斋志异》《连锁》等20余部影片。这些影片大都弱化了原作中的恐怖氛围,转而营造东方古典意境,突出道德教化,但再无影片达成《倩女幽魂》的成就。
《画皮》
唯一的例外,是拍成恐怖片的《画皮》。作为《聊斋志异》中情节最离奇,画面感极强的一篇,“画皮”知名度不输“聂小倩”。1966年,香港著名的左翼电影公司凤凰影业率先将其搬上银幕,尝试还原原作中的恐怖氛围,借古讽今,反映了当时香港社会的功利与欲望。
70年代,中国台湾电影人看到香港同行捧着《聊斋志异》不停地拍,票房收益丰厚,也开始琢磨起来。
台湾地区最成功的“聊斋宇宙”电影是《侠女》。影片取自同名篇章,但导演胡金铨对原作几乎重写,不仅在情节、人物、主题上进行了大幅扩展,还在历史背景、叙事结构和视听美学上融入了个人风格,成为华语电影经典。
当时中国台湾地区还有位影评人姚凤磐,在70年代转行做了导演,他一上来就借拍摄《聊斋志异》开创了华语电影恐怖片的新风格。故事上正邪两立,形式上打光讲究,突出同类电影中此前罕见的阴森氛围,对后世华语恐怖片影响深远,徐克版《倩女幽魂》就曾借鉴。
《秋灯夜雨》
姚凤磐在70年代接连拍摄了《秋灯夜雨》《寒夜青灯》《蓝桥月冷》几部“聊斋宇宙”的恐怖片,故事无非还是原著中人的情欲贪念,因果报应,但场面骇人,其中《寒夜青灯》是公认的最恐怖的一部“聂小倩”改编电影。
大陆版《聊斋》的艰难探索
进入80年代,随着电视走进千家万户,大陆开始拍摄各种古典名著影视作品,《水浒传》《西游记》《红楼梦》等先后被搬上荧幕。
与港台地区极尽榨取《聊斋志异》商业价值不同,内地拍摄《聊斋志异》更多的是振兴文化方面的考量。时任福建电视台台长的俞月亭拍板,举全台之力筹备拍摄《聊斋志异》。但作为地方电视台,能调动的财力不多,制作拍摄的水平也有限。
出身报刊系统的俞月亭得到了包括《人民日报》在内的媒体支持,纷纷报道《聊斋》电视剧筹备的新闻。国内顶尖的《聊斋志异》学者、影视导演纷纷响应,汇聚福建,坐在一起整整讨论了12天,探讨如何改编,如何拍摄,其中不乏谢晋这样的名导。
最终,《聊斋》由福建电视台与南昌影视创作研究所共同拍摄制作,谢晋、陈家林(《康熙王朝》)等六位导演分别执导,改编了其中48篇故事,共拍摄72集,边拍边播。
《聊斋》挑选了原作中最脍炙人口的故事,既有表现人狐情爱的“辛十四娘”,揭露封建官场的“窦女情仇”,也有人鬼莫逆之交“冥间酒友”,因果报应的“八大王”等等。总而言之,《聊斋》的离奇故事开始在全国电视荧屏上演。
尽管制作艰苦,但电视剧版《聊斋》在1988年9月首播后,还是凭借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扎实的叙事获得了极大成功,在当年引发巨大反响。
前几集播出后,《聊斋》收视率居高不下,剧组趁热打铁将该剧以录像带模式向海外市场发售,成功出海。在文化输出的同时,为后续剧集的拍摄筹集了资金。
遗憾的是,因为电视台人事调整,计划中的“聂小倩”、“画皮”、“罗刹海市”、“侠女”等名篇最终未能拍摄。
尽管没有完成所有的拍摄计划,但88版《聊斋》在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,凭借各方助力与一腔热血,还原了原著中亦真亦幻、妖冶动人的世界,成为90年前后国产电视剧崛起的标志性作品,也成为一代观众心中的美好记忆(也可能是部分观众的心理阴影)。
见证华语电影工业升级
80年代末的港台地区,《聊斋志异》依然是影视改编的热门IP,但多少有些剑走偏锋。
主流电影中,徐克于1987年将心心念的《倩女幽魂》再搬银幕,由张国荣与王祖贤领衔主演,整个故事除了大致脉络几乎推倒重来,还加入了当时流行的武侠类型元素,最终票房口碑双收。我们也曾经详细介绍过这部影片的幕后趣闻,在此不多展开。(
而在非主流电影中,《聊斋志异》就被改编得更加离谱了。80年代末,香港正式引入电影分级制度,电影制作尺度大开,各种涵盖暴力、情色的影片开始泛滥,《聊斋》因原著本身包含一定情欲描写,成为这类影片的重灾区,引发争议不断,一直延续到新世纪初。
香港电影在经历了最后的疯狂后,于90年代末进入低谷期,不少导演北上发展,这就包括曾拍摄过《逃学威龙》系列的陈嘉上。
《画皮》
此时国内电影进入蓬勃发展期。
2008年前后,中国电影市场仍由《赤壁》《投名状》等历史战争古装大片主导,魔幻题材稀少。因此陈嘉上执导的《画皮》一推出,就令当时的观众耳目一新。
影片弱化恐怖元素,强化视效表现,将其扩展为多线爱情故事,强化情感与人性的探讨,以“东方新魔幻”概念吸引观众。《画皮》最终获得2.32亿票房,在当时算得上是巨大的商业成功。
陈嘉上又将《聊斋志异》中另一名篇“画壁”进行改编,《画壁》依然主打的是魔幻视效与全明星阵容,但潦草的剧本和浮夸的美术,以及融入西方视觉元素的做法,使得影片口碑不及前作。
《画壁》
反倒是《画皮2》由乌尔善导演执掌导筒后,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东方奇幻大片。影片的前作的基础上,进一步提升了视觉特效水准,特效镜头达1200多个,体现出华语电影工业层面的进步,故事倒是离《聊斋志异》越来越远了。该片在2012年暑期档拿到7亿票房,但口碑方面却呈现两极分化。
另一部华语奇幻电影的里程碑作品同样与《聊斋志异》有着莫大关系。
2015年,《捉妖记》以24.36亿票房力压《速度与激情7》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。导演许诚毅将好莱坞“真人+CG”的工业经验与传统文化结合,定位“全年龄段观影”,获得空前成功。
《捉妖记》
《捉妖记》虽然并非直接改编自《聊斋志异》,但灵感源自其中一篇“宅妖”,故事格调也借鉴了《聊斋》中“妖非恶”等母题。
《捉妖记》的成功也再次证明了,《聊斋志异》这一IP的强大生命力,在保留文化内核的前提下,以创新叙事和工业化制作足以赢得市场。
正在热映的《聊斋:兰若寺》同样如此,既保留了《聊斋志异》原著的精髓,又通过现代视角和技术手段实现了突破性改编。
比如,毛毡风格的“崂山道士”篇毛发量就达“千万根”级别,“莲花公主”篇借鉴唐代建筑和福建土楼元素打造蜜蜂王国,体现出国产动画电影工业水平的进步,以及对东方美学元素的提取和展现。
一部《聊斋》,半部华语电影史。《聊斋志异》作为创意源泉,滋养华语电影百年,成为见证中国电影工业与美学不断进取的文化坐标。
也欢迎大家在评论中告诉我们,哪部“聊斋宇宙”的影视作品,是你心目中的经典。
发布于:北京市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